杭州股票配资公司 关于白酒的几个主要鬼故事
当下白酒行业正处于风口浪尖的重灾区杭州股票配资公司,关于白酒的鬼故事,首当其冲应该就是渠道库存积压问题。
这个比较好理解,一方面白酒多少都自带点涨价预期,过去十几年即便是二锅头也不断在提价;另一方面白酒没有保质期,意味着囤积的货可以慢慢卖,不存在卖不出去必须减值的情况。
所以造成了渠道经销商往往倾向于多拿货,因为早先的货拿得越多,在涨价因素驱动下,之后单位产品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至于终端到底能卖多少,只要资金链不断裂,无非就是慢慢消化罢了。

但是,这种渠道囤货终究会有个极限,一旦囤货太多,终端消费又跟不上,资金回流不畅,经销商自然也就不得不减少囤货。毕竟对于做生意的人而言,现金流就是血液,周转不畅的时候,收回现金先保证吃饭是第一要务,未来能否赚更多那是放在其次考虑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白酒这种典型弱周期性行业也会存在一定的渠道库存周期波动现象,而当前恰好就属于这种消化去库存的阶段。经销商吃不了那么多货,传导至上游厂商,销量不得不尽显疲态。
但是,明眼人也会看得到,当渠道出现严重库存积压时,那么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上下游相应都会减少发货或进货,控制供给,直至渠道库存重新回归平衡。就好比昔日的东阿阿胶,当库存的陈年积压逐步出清,市场供需也就重新回归到了常态水平。
因此,这一最核心的鬼故事在处心积虑看空的人眼中,俨然是份量不够的,所以又必须衍生出两个更厉害的鬼故事去动摇所谓的底层逻辑。
一是强行将白酒和房地产攀上关系,说高端白酒是房地产影子股,房地产彻底不行了,高端白酒饮用场景不复存在。二是年轻人不喝白酒,所以白酒没有未来。
坦白讲,这两条鬼故事至少面上看起来是那么回事,逻辑上似乎完全说得通,确实可以把不怎么了解股市、或者持线性思维的人唬住,给白酒钉上一个永世不得翻身的标签。

但是对于见多识广股市老手来说,这两条鬼故事明显包含一些为看空而看空的色彩在里面,可以看看,但经不起深究。
1、没有了地产大亨,国内就不再有其他有钱的老板?难道只有地产老板喜欢社交时用高档白酒撑场面,别的行业的老板就不需要宴请贵人?不需要用高档白酒包装档次?
2、到底有多少年轻人不喝白酒,基本都是在凭印象,压根就没有这种统计数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请客吃饭送礼这种社交文化是必须的,永远不可能消失,年轻人也同样会变老,变得不再任性。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现在的八零后,和二十年前的八零后,从生活习惯、娱乐爱好,到处理事情的方式早已翻天覆地,难道00后就得永远保持现在这个状态?
要知道人类饮用酒精饮品已有几千年历史(白酒虽然只有几百年历史,但它是民族酒精文化的集大成传承),如果非要判定这一人类习惯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周期内消失,估计说的人自己都不太相信。
既然逻辑瑕疵太明显,就只好继续放一个更切合实际的大招——拿禁酒令说事。至少禁酒令在此,说你中短期起不来准没错。

不过个人作为体制内的工作者,却认为拿禁酒令说事纯属在搞笑,从2012年起体制内的饭局就开始断崖式急剧减少,高档白酒压根见都见不到。至于所谓高生态位的核心群体,在庞大的体制内人群里又能占比多少,难不成这些人还能每人日均喝10斤?更不用说这些核心群体还不见得各个都好酒,显然高档白酒的销量绝对不是靠这些极少数人群撑起的。
真正对二季度白酒消费有重大压制作用的,应该是这次史上最严厉的酒驾醉驾整治行动。但是,所有的整治都是一阵一阵的行为,例如黄赌毒等,根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高压态势。更何况知名白酒企业基本都是亲生儿子,绝对不可能一直都这么矫枉过正下去。
与之类比,比较接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游戏,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这限制那限制,连版号都停发了,结果呢?还不是照样给松绑。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星空慧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